01、 这是李清照流寓临安时所作。
02、 前后两番光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。
03、 李清照怜花,借此抒发内心的苦闷。
04、 满地黄花堆积。憔悴损,如今有谁堪摘。
05、 即文章应干净而婉约,避免多余的修饰。
06、 菊花是花中四君子,李清照对其多有描述。
07、 暖雨晴风初破冻,柳眼梅腮,已觉春心动。
08、 其词风别树一帜,有别于婉约派的其他词人。
09、 宋朝时期,词主要分为豪放和婉约两大派系。
10、 那是满地凋零的黄花,憔悴枯损,如今又有谁忍心采摘。
11、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柳永、秦观、周邦彦和李清照。
12、 一袭香,不仅能安神,烟云绕,更将丰富的情感蕴含其中。出处 wENZIjI.cOM
13、 试问卷帘人,却道海棠依旧。知否?知否?应是绿肥红瘦。
14、 柳叶被烟霭笼罩了,一曲《梅花落》从笛中传来幽怨的曲调。
15、 婉约词派代表李清照,号易安居士,是宋代非常著名的女词人。
16、 在李清照看来,闲置、燃起、萦绕、消散,这又何尝不是人生。
17、 此番春意盎然,送走了冬天的寒意,柳叶生长,梅花绽放,春心已动。
18、 东篱把酒黄昏后,有暗香盈袖。莫道不消魂,帘卷西风,人比黄花瘦。
19、 李清照南渡江南后,乡愁不减,日益渐浓,写下:归鸿声断残云碧,背窗雪落炉烟直。
20、 在李清照眼里,花中四君子之首的梅花卓尔不群,在雪中盛开,以花拟人,更寄其情。
21、 李清照之词婉约而不流于柔靡,清秀而具逸思,富有真情实感,语言清新自然,流转如珠。
22、 后人称其词作为“易安词”、“漱玉词”。
23、 晋陆机《文赋》用其论文学修辞:“或清虚以婉约,每除烦而去滥。”
24、 无论是花、是声、是香,还是其他的一景一物,在李清照的笔下,它们有悲有喜,平添了几分情感。
25、 初闻哀曲,听其意,不由自主深陷其中,纵然有好友来访,亦无心相聚,后来又听闻别人的欢声笑语。
26、 由景生情,借景抒情,对丈夫的怀念不曾减少,落花无情,流水无意,但人在其中,又如何能将情与义抽离。
27、 李清照的词风以遭“靖康之变”,与夫赵明诚南逃,避居江南为界,分为两个时期。
28、 赵明诚闲居故里十年,后重新出仕,而李清照仍独自留居青州,与丈夫别离后,李清照对其思念之情,再一次借花来诉说。
29、 春意来袭,元宵佳节,谁又能预料会不会有风雨出现……不如从帘帐之下,听一听别人的欢声笑语。
30、 李清照借用陶渊明的“采菊东篱下”,以菊花的幽香及其形做比,在重阳节之时,寄托对丈夫的思念之情。
31、 染柳烟浓,吹梅笛怨,春意知几许?元宵佳节,融和天气,次第岂无风雨……不如向、帘儿底下,听人笑语。
32、 瑞脑,又称龙脑香,被列入佛教密宗的“五香”,李清照之词多有用之,亦可知晓,李清照对此香的气味亦是喜爱。
33、 晚年的李清照在动乱中失去了丈夫与安稳,徒留一人,心中倍感哀伤,再一次以黄花做比,不仅映衬了秋的萧瑟,更是抒发了国破家亡、天涯沦落的悲苦。
34、 前期,李清照的词风委婉细腻,是对女性内心世界及其生活状态生动的描述;而后期,她因历经了生活的动荡以及所处环境的改变,词风由轻快转为凄凉,以寄托哀思之情。
35、 追寻“婉约”一词,可在先秦古籍《国语·吴语》中觅得,“故婉约其辞”,意指说话委婉含蓄、柔顺谦卑。